(一)锁定重点群体
一般来说,有15类人群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关注群体。
(1)学业问题,成绩不理想,多门不及格,尤其是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及二、三年级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,英语等级、论文通不过的学生。
(2)情感问题,主要是失恋、单相思、被骚扰。
(3)心理上抑郁、孤僻、自卑,人际关系紧张,这类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。
(4)过度使用网络,甚至网络成瘾,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。
(5)受到校纪校规处分,如因旷缺课、作弊、打架、偷窃等受到校纪校规处分的。
(6)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,产生恐慌、担心、焦虑、困扰的学生。
(7)自杀倾向,有既往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。
(8)严重应激: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,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、失恋,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。
(9)严重心理疾病:如抑郁症、恐怖症、强迫症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学生。
(10)严重身体疾病:个人很痛苦、治疗周期长的学生。
(11)适应:环境适应不良等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。
(12)性格:性格过于内向、孤僻、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。
(13)就业与发展:毕业生中就业困难、考研失败及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。
(14)家庭问题:与家庭成员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以及成长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,如父母离异、严重缺乏家庭温暖或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,或由他人抚养长大、少有人关注等。
(15)其他有情绪困扰、行为异常的学生。
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,其危险程度更大,应成为重点关心、预防、干预的对象。
(二)关注危机反应
1.情绪反应
危机首先会给情绪带来困扰,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。
焦虑: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,表现为坐卧不宁、寝食难安、心绪烦乱。
沮丧:情绪持续低落、抑郁、忧愁、无能为力和对外部世界失去兴趣,对生活失去意义感,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付出努力,觉得什么事都十分暗淡和无望,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自己生存下去。
震惊:在心理或情感上难以接受已经发生的现实或创伤,目瞪口呆或呆若木鸡。
悲伤:伤心至极,哀痛不已,痛不欲生,且这种情绪似无法消解。
害怕:心有余悸,危险经历萦绕脑际,挥之不去,反复播放。
羞耻:逃避事实,看不起自己,如遭受强奸或受虐受辱之后的受害者,往往会在心理或人格上极度丧失自尊感,并呈现出强烈的羞耻感的情感反应。
2.情感﹢生理﹢认知﹢行为﹢人际反应
史拉桥指出,在危机发生之后,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认知、躯体、行为、情感和人际互动等5个方面产生较大反应,这些反应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(见表11-1)。
表:个体对危机反应的主要表现特征
|
沮丧
|
焦虑
|
震惊
|
暴力倾向
|
假适应
|
情
感
反
应
|
悲伤、
无助
|
害怕、畏惧、
快要崩溃
|
麻木、迷惑
|
受伤害、愤怒
|
害怕、愤怒、内疚及受伤害等感觉被压抑,看上去没有任何反应
|
生
理
反
应
|
失眠、食欲不振
|
失眠、食欲不振、头痛眩晕、呼吸短促、心跳加快、胸口疼痛、冒汗
|
手脚冰冷、眩晕、
心跳加剧
|
心跳加剧
|
与平常无异
|
认
知
反
应
|
脑中不断浮现导致危机的原因、但无动机
|
脑中不断浮现导致危机的原因及不良后果,却想不出解决办法
|
可能暂时将自己抽离或者说:“这件事不是真的。”
|
认为受伤害或愤怒源于他人;认为自己不对,愤怒转向自己
|
危机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
|
行
为
反
应
|
呆坐、无精打采
|
坐立不安、吸烟饮酒、依赖药物、学习、工作表现退步
|
口齿不清、眼神呆滞、听觉迟缓、步履不稳、工作无法集中
|
企图恐吓或伤害他人,打人;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,吸毒、自杀
|
表面上对事件处理的非常好,但说话过于理性,或机械、不带感情
|
人
际
关
系
|
不愿与人交谈或会面
|
与人沟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,与朋友见面次数减少
|
由于无助,所以愿意接受他人意见
|
人际关系恶劣或欠佳,经常责怪他人,孤立自己
|
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
|
[摘自崔建华,陈秀丽,王海荣.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教育.厦门大学出版社,2009:212.]